数字人文视角下的典籍传承与学科融合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

2019年10月13日,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数字图书馆实验室、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和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的“数字人文视角下的典籍传承与学科融合”论坛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室召开。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邓小南、中宣部出版局古籍处一级调研员章隆江、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张久珍到会并致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的数字人文资深研究人员,以及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华书局等相关机构的约1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记者也参加了论坛。

 
与会嘉宾合影

王博表示,很高兴看到很多兄弟院校的同行们在共同推动数字人文领域的工作,显示了这个领域的活力。数字人文本身是学科融合的产物,在融合的过程中,相关的各学科都会有新的发展。在学校的层面,北大致力于推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增长点;在教师的层面,老师们对学术有执着的追求,勇于探索新的领域,学校也会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邓小南指出,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为当代的学术提供了各类电子资源和研究工具,而且改变了人们阅读、思维和写作的方式。数字环境下的中华典籍传承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传承是纵向的脉络,学科融合是横向的疏通。用新兴技术来重构和利用古典文献,在互联网下传承典籍的同时,也激发了新的研究课题,形成新的研究契机。互联网的优势正在于跨领域的学者互联,数字与人文的连接不是简单的一加一,而是综合研究平台的构建,是人文与科技连接与整合所带来的根本性突破。

 
王博致辞

章隆江、张久珍分别致辞。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聂华介绍了国内外数字人文发展的整体概况以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的已有积淀,作为此次论坛的预热。她指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球已经建立了二百多个数字人文中心或研究机构,但90%以上位于北美和欧洲,我国亟待加强数字人文领域的建设。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军教授作主旨发言。他认为,传统典籍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而网络化、社会化、智能化的数字媒体已经彻底改变了各门学科的学术生态环境,我们需要用新技术来重构传统人文资料,以互联网新生代所习惯的阅读和认知方式来呈现传统典籍,在触屏时代继续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使命。

 
王军发言

王军带领数字图书馆实验室的同学们,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宋元学案》知识图谱可视化系统”的设计和研发。《宋元学案》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部巨著,共240万字巨著,记录了宋代理学两千多学人近100个学术流派的传承和流衍情况。该项目利用中华书局提供的数字化文本,将学案中的人物、时间、地点、著作及他它们之间的复杂语义关系提取出来构造成知识图谱,提供可视化展现、交互式浏览、语义化查询等功能。起伏的波浪生动地呈现了历史事件对理学发展的影响,宋元两朝400年间的学术传承一目了然。读者可以选取一个学派进行细致地观察和分析,可以观察到理学思想巨擘朱熹对宋代学术繁荣所做的贡献。

 
由《宋元学案》生成的宋元时代学术思想史可视化图表(李晓煜供图)

系统提供了概览和精读两大类功能。读者可以纵观整个学术史衍化脉络和完整的师承关系网络;然后选择感兴趣人物、地点、事件或者学说来汇聚相关的资料,观察学者的游历行迹,阅读他的学说精华片段,考察他的学术关系网络。系统还为读者提供了年号对照、宋代地图和职官图的知识辅助。该系统一方面为学者提供了知识化、语义化的分析和研究工具,便利学术研究的展开;另一方面,打造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为互联网一代接触、了解、学习宋代学术思想提供了路径。

 
来自数字图书馆实验室的“宋元学案知识图谱”项目组成员

参加论坛的各高校代表也纷纷介绍了各高校在数字人文领域现有的成果积累,研讨数字人文的发展。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刘石教授与中国出版集团编审、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张力伟研究员一同介绍了清华大学的数字人文研究及中国古代知识工程建设计划。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所长王厚峰教授以词表示为例介绍了自然语言处理的最新进展。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张晓虹教授讨论了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的发展与未来。古联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洪涛介绍了从古籍整理数字化到数字出版的转变。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王晓光教授讨论了面向数字人文的智慧数据资源建设的逻辑与进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徐永明讲解了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的今天与明天。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涛介绍了数字时代的历史叙述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京臣汇报了社会网络分析视阈中的家谱、家族与家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讲师胡韧奋与文学院讲师诸雨辰展示了他们利用计算语言学处理古籍的进展。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战蓓蓓介绍了在数字人文教学方面的经验。

 
论坛现场

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所研究馆员史睿主持了主题为“数字人文与学科融合”的圆桌讨论,他表示,数字时代下的知识载体迁移问题值得各学科的学者们深入思考。来自学界和业界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从各自研究的角度阐述了对主题的见解和看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与会嘉宾对北京大学在沉静幽深的静园二院举办这样一场前沿领域的热烈研讨会表示感谢,希望北大能继续发挥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引领作用,与兄弟院校一道共同推动数字人文在中国的发展,响应胡适先生百年前“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倡议,在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环境下用知识图谱等新兴技术整理典籍文献,在互联网上再造数字化的中华文明。

本次论坛被新华社、北大新闻网相继报道。截至发稿前,新华社专题报道《专家:我国数字人文领域建设亟待加强》的浏览量已突破44万。

我系数字图书馆实验室的同学们负责了本次论坛的筹备,实验室成员刘姝然、张力元、王珂、 王林旭、桑宇辰、卞恩华、陈诺、何姿谊、李晓煜、刘俊杰等参与了本次论坛的会务工作。